邮箱登录: CSSC邮箱 CSIC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集团新闻 → 正文
中国船舶集团人才工作典型案例系列报道(二)
来源:中国船舶集团     日期:2021-11-05    字体:【大】【中】【小】
   七〇一所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一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集团公司党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所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工程,打造出一支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科技领军人才群体,初步摸索出一条自主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工作道路。

   立足自身优势、长远科学规划,全力开展院士人才培养促进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院士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做好系统规划,强化统筹推进,有规划、有层次地开展梯队建设。三是实施个性化培养,落实落细,提升培养质量。四是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所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相信在集团的指导支持下,我所院士人才工作定能取得新突破。

   强化激励保障、抓好责任落实,充分发挥集团高级专家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支持和正向激励,关注共性“痛点”,研究解决方案,切实保障履职,支撑高级专家专注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二是高度重视责任指标制定,严格考核管理,狠抓指标落实。全面评估高级专家作用发挥,结果与薪酬、聘任紧密相关。我所现有集团高级专家8名。通过“两手抓”“两促进”,高级专家科技领军作用发挥日益彰显。

   建强总师队伍、完善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型号研制技术人才梯队

  一是加强总师人员选配,聚焦装备研制需要,结合型号特点,注重专业结构、年龄梯次配置,加强总师人选统筹,培养高水平型号领军人才。二是建立健全设计师培养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所《设计师管理办法》,探索构建所内两级培养管理体系,依托各类型号历练,加大优秀青年设计师培养力度。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梯次接续的型号设计师队伍,为高质量完成装备研制任务奠定基础。

   多措并举并用、释放创新活力,助力青年博士成长成才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长效机制,持续举办“金风帆科技创新大赛”,让“奇思妙想”落地开花,激发青年人才创新能量。二是搭建创新平台。成立海洋防务科技创新等中心,依托创新机构培养青年人才国际视野;利用重大型号科研、预研项目,锤炼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出台《所技术团队建设管理办法》,锻炼青年人才技术创新能力。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兴装强军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至关重要。我所将强化人才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所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各类专家的培养发展。打造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快构筑具有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创新人才高地,奋力开创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贡献力量!

   渤船集团
   紧扣“五个维度”  全面激发技能人才工作效能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渤船集团“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华技能大奖”2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技能人才)”4名、“全国技术能手”7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1名、“集团公司技术能手”3名、“集团高技能专家”11名、“辽宁工匠”7名;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个,成为国家“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持续擦亮“中国船舶”金字招牌的同时,为国家重大工程研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把握“高度”,强化人才政治引领。渤船集团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把握正确发展方向,从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落实人才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人才的思想淬炼,坚决把好人才的政治观、道德观,确保技能人才有才也有德。

  拓展“宽度”,搭建人才引进桥梁。渤船集团立足“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需求,开展专项人员盘点,精准掌握用工需求,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实用型人才。注重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制定《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引进激励管理办法》,全面加强对船舶行业以及地方高校优质生源引进力度,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拓宽生源引进渠道,创新引进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方式,共招收高职毕业生千余人,为加强核心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梯次结构、提升整体活力发挥重要作用,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研制进程。

  增加“深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渤船集团积极构建满足国家重大工程研制“实战”需求人才队伍,利用国家“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契机,广泛开展“名师带徒”“名师带班组”活动。积极编制系统化、标准化的专项培训教材,使近千名“准人才”在“新兵训练营”得到快速成长,短时间内具备独立施工能力。渤船集团立足加快国家重大工程研制进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特种钢结构制作、动力装置安装等核心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对铆焊、钳铜、管焊、木塑、船电等专业六百余名生产骨干开展核心施工能力再提升培训,为精品工程的打造提供人才支撑。

  瞄准“精度”,汇集人才发展力量。渤船集团围绕主责主业,全面构建军、校、企“三位一体”快速成才机制。坚持培养与实战相结合,确保人才使用导向。积极参加国内各类焊工大赛,斩获多项殊荣,其中: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大赛团体第二名、单项银奖,金砖国家国际焊工大赛单项金奖,辽宁省“技师杯”焊工大赛第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焊接比赛第七名等多项殊荣,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渤船集团作为集团公司骨干企业的雄厚实力。

  提升“温度”,厚植人才培养沃土。渤船集团策划实施了“高技能人才专项激励工程”,职业发展通道从“能力通道”,并行拓展“贡献通道”,使技能骨干达到基层干部薪酬待遇水平、技能带头人达到中层副职薪酬待遇水平、首席技师达到中层正职薪酬水平、集团公司技能带头人达到助理级薪酬待遇水平、集团公司首席技师达到公司领导班子副职薪酬待遇水平。“能力+贡献”职业发展通道的构建,使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时间从入职延伸到在职的最后一天,实现人才战略的保障既有常态又有重点,充分激发技能人才队伍服务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热情。

   武汉船机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促发展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武汉船机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国内船舶配套企业的旗舰。一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创新求变,持续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努力盘活人力资源存量,促进效率效益稳步提升。2020年公司克服疫情影响,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8%、3.9%和13.8%,实现了“十三五”完美收官。

   强化培养选拔,加强考核评价,推进中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围绕“双40%”目标,制定下发优秀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方案,深入开展管理思维与管理理念培训,持续提升中层管理队伍及后备队伍能力水平。坚持竞聘上岗和组织任命相结合,着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持续加大岗位调整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公司中层管理人员124人,平均年龄40.81岁,其中80后占到51.2%。中层副职岗位竞聘笔试与面试。强化中层管理人员年度考核评价不达标和不胜任岗位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每年开展中层管理班子及成员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强制分布基本称职或不称职中层管理人员名额,近三年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中,基本称职21人,不称职1人,免职3人,因其他原因退职8人,有效推动中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围绕效率变革,全力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推进员工能进能出

  聚焦职能调整和流程优化,大力推进生产部门经营员、职能部门司机、设备维保人员等岗位职能调整优化,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冗余,推进实现员工满负荷工作。围绕机台满负荷运转,深入分析机床运行数据,调整机台布局,由机群式平行布置改为对称式、品字型或田字型,实现一人操作多个机台,极大地提高机台运行效率。

  启动实施起重设备地面操作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吊装工艺标准化,推进一线工人考取行车操作证,实现了起重工与行车工的岗位整合。大力推进使用自主开发的起重报工APP平台,实现线上派单抢单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了起重效率,平均每天节约等待时间超过3000分钟。

  2020年,通过岗位复合化和少人化改革,公司本部员工数量由2300余人减少到目前的2127人,累计节约人工成本超过1800万元。

   强化绩效考核,探索完善激励政策,实现员工收入能增能减

  全面推进生产制造部门 “拟人化考核”,将部门月度工资总额与部门全员人均工作量和合同按期履约率指标考核挂钩,并与公司任务指标、制造部门平均完成水平进行比较,引导制造部门积极主动争抢生产工作任务,主动控制员工总量,推动实现减员增效。建立完善高级人才激励和薪酬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员工绩效激励体系,设置多维度激励政策,使收入分配向技术含量高的关键机台和重点岗位倾斜,引导员工主动“多兼岗多得”“多机台操作和多产出”,推动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 来   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
| 责   编:周   芒
| 校   对:高红梅
| 审   核:项   丽/甘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