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未散,科创寻踪;海风送爽,动力探源。10月30日至31日,中船集团国企开放日暨品牌宣传周媒体采访团开启了收官站的行程,先后走访了身处武汉汤逊湖畔的七一七所和位于青岛海西湾的中船发动机。从亚纳米级的原子世界,到重达百吨的金属装备,在一次次的探秘中,记者们对中船集团智领深蓝的感知也越发深远和广阔。
第五站:七一七所

你知道吗?在武汉汤逊湖畔,有一家神秘的科研院所。10月30日,冒着蒙蒙细雨,记者们来到这座深耕光电技术领域的科研殿堂,开启了一场“追光而行”的科技探秘之旅。
作为中船集团核心科研力量之一,七一七所肩负强军报国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用六十余载的创新坚守,在江城大地上点亮了属于中国船舶的科创之光。目前,七一七所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光电技术研究所,专业覆盖光电子信息、光电导航、光子原子精密测量等多个领域,是我国光电、导航装备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在七一七所,记者们爬上百米高的试验塔,亲身体验红外系统设备,观看系列产品展示。“使用这个20倍连续变焦可见光透雾光机系统,能把17公里之外长江大桥上的铁索链看得清清楚楚。”技术专家介绍说,目前七一七所在民用领域已经能够做到83倍光学变焦,焦段可以实现从12毫米直到1米,裸眼观看50公里外的目标也不在话下。
激光陀螺,被誉为惯性导航系统皇冠上的明珠,虽然只有巴掌大小,却集成了光、机、电等多学科领域的尖端高科技。在七一七所光量子器件研究中心,记者们见证了陀螺核心部件的整个诞生流程。实验室里,配方神秘的磨料在平台上一圈圈流转,与科研人员专注的神情共同勾勒出最生动可感的创新图景,记者们纷纷举着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一幕,不想错过这个“了不起”的瞬间。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在随后的座谈会上,这句铭刻在七一七所门口的口号,愈发引发记者们的共鸣。“没想到船舶科研能在量子领域走这么远,太震撼了!”“从陀螺到量子,七一七所的勇闯‘科技无人区’的故事让人看到了中国船舶的硬核实力。”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探访不仅读懂了光量子技术的奥秘,更深刻体会到中船科研人“隐姓埋名铸重器”的家国情怀。在记者们的笔下与镜头中,七一七所人追寻的那一束束微光,将在祖国的深蓝征程上愈发明亮。
第六站:中船发动机

你知道吗?正是在这里,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船用低速柴油机的历史;正是在这里,中国诞生了国内第一台甲醇双燃料发动机。10月31日,记者们北上青岛,走进位于海西湾的中船发动机,在这座“船舶心脏”制造基地,开启一场解码绿色动力、见证“中国智造”的工业探秘之旅。
踏入中船发动机展厅,记者们便被时光力量吸引,走进了“时间长廊”,这里记录着中船发动机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从1958年大柴公司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船用低速柴油机,到1970年宜柴公司诞生,2006年青柴公司成立,再到2017年青岛、宜昌、大连三个低速机发动机制造整合重组,沿着时间轴线前行,中船发动机的发展历程清晰呈现。而展室中陈列的液化天然气(LNG) 双燃料主机、甲醇双燃料主机等现代产品模型,与这段白手起家、筚路蓝缕、踔厉奋进的历史交相辉映,直观地展现了中船发动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在中船发动机生产车间,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下,一台台“巨人”般的船用低速机正在有序组装,记者们行走其间,近距离观察主机的结构与管线布局,追问清洁燃料的储存、喷射等技术细节。目前,中船发动机拥有30多个试验台位,试验能力覆盖LNG、甲醇、氨燃料等全系列多燃料低速船用发动机产品,多燃料试验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从试验台到码头总成一体化吊装发运能力。
“我们生产的甲醇双燃料低速机与传统主机相比,可减少50%的氮氧化物、97%的硫氧化物、90%的颗粒物和11%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船用二冲程主机之一。”技术人员不无骄傲地介绍说。“从‘无’到‘有’突破甲醇主机技术,从‘有’到‘优’领跑绿色动力,中船发动机的故事太让人振奋了!”记者们不禁感叹。谈及未来规划,中船发动机负责人表示,目前零碳排放的氨燃料主机研发正稳步推进,“十五五”期间企业计划形成全缸径、全系列低碳零碳船舶动力产品谱系。
探访接近尾声,中船发动机的低碳零碳技术成果无疑成为此次国企开放日的核心亮点。“这里不仅是智造基地,更是中国船舶动力的‘梦工厂’!”记者们表示,此次行程不仅见证了绿色动力的硬核实力,更感受到中船人“产业报国”的使命与担当。
而那一颗颗即将驶向深蓝的“船舶心脏”将和记者笔下、镜头中“心脏诞生的故事”一起,承载着中国船舶工业的绿色梦想,为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
| 记 者:王 倩
| 责 编:高红梅
| 一 审:邝展婷
| 二 审:项 丽
| 三 审:甘丰录